东风已至,山东“群象”要奔跑?
2020-07-30 03:00
前 言
3天内9家省属企业重组整合,山东国企改革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让外界惊叹。
7月13日,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联合重组方案、山东高速与齐鲁交通集团联合重组方案正式宣布。7月15日,对国泰租赁、上海齐鲁、深圳东华、齐鲁股权、山东盐业5户省属一级企业重组整合。
这轮改革始自2019年,从山东交工股权无偿划归山东重工,沿海六大港口合并成立山东省港口集团,统一各市机场发展规划、运营管理的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挂牌,再到此次9户企业重组整合,山东在港口、机场、文旅、康养、汽车等板块的整合文章越做越大。
山东是国有经济大省,有“大象经济”之称,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对山东至关重要。但是,轰轰烈烈的重组整合是否能够起到1+1>2的效果,尚需时间检验。而相对弱势的民营经济如何同步加快发展,是山东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。
两个国资“巨无霸”诞生
做强做优做大是此次重组的关键词。山东的意图很明显,希望通过同类产业整合,优化资源配置,推动转型升级,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。
7月13日,山东省召开有关省属企业改革工作推进暨干部大会,宣布了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联合重组方案、山东高速与齐鲁交通集团联合重组方案。
很多人对这个消息颇感意外。山东高速、齐鲁交通、山东能源、兖矿集团都是省属重要骨干企业,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,都是山东省属国企中的佼佼者,不符合强兼并弱的惯例。
但相比于发达地区,山东的企业普遍是规模不大,大而不强。从规模来说,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超过5000亿销售收入的大企业,这与工业大省的称号并不匹配。
这次改革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。据山东省国资委披露,按2019年财务数据测算,重组后的山东能源集团、山东高速集团资产总额将分别达到6379亿元、9452亿元,营业收入将分别达到6371亿元、1237亿元。新山东能源集团将成为第三家年产量超过2亿吨的煤炭企业,位居全国第二。新山东高速也将成为山东第四家过千亿级企业。
与高速、能源等板块“合并同类项”不同,7月15日的第二批重组整合方式偏重于理顺省属企业的管理体制。重组整合后,国泰租赁、齐鲁股权等5户企业将不再按省属一级企业管理。国泰租赁成为山东国惠的子公司,上海齐鲁成为山东发展投的全资子公司,调整山东盐业、深圳东华、齐鲁股权的管理体制,将出资人职责、党组织关系等分别移交到山东国惠、山东发展投、中泰证券。
同样,3家主导企业山东国惠、山东发展投、中泰证券的实力得到了充实。国泰租赁2019年营收26.5亿元,净利润4.42亿元。山东盐业2018年营收16.24亿元,净利润0.97亿元。深圳东华2019年业收1.72亿元,净利润0.22亿元。上海齐鲁2019年营收28.28亿元,净利润0.22亿元。齐鲁股权2019年营收0.82亿元,净利润0.23亿元。
通过两次整合,初步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任务。4月28日,山东省国资委官网发布《省属国资国企“倒计时”改革重点工作攻坚方案》,列出20项2020年重点攻坚任务,其中包括完成8户左右企业重组整合任务。
如果将视野放宽,此次改革加速有着更大的背景。6月30日召开的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”审议通过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(2020-2022年)》,明确今后3年是国企改革关键阶段。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基调就是:抓重点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。
山东国企改革加速恰逢其时。
山东的“新动能”依旧是国企
长期以来,国有企业的弊病就是效益不高、体制不活,山东作为国资国企大省,弊病更加严重。当前,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正处于攻坚阶段,国有企业作为主力军,作用可谓关键。做活了国有企业,也就做活了山东经济。
有媒体总结本次改革有国资体系内部重组、攻坚企业集团层面改革、重组主体“同产业”等新特征,并形成一个共识:地方国资改革逐步进入“深水区”。
改革深化确实带来了诸多好处。首先,减少同一产业和领域的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经营;其次,直接做大国有企业的规模,集中资源形成合力;最后,从国资监管的角度,将国有资本集中到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,优化国有资本布局。
7月20日举行的山东省新闻发布会呼应了这种说法。与全国国有企业相比,上半年山东省属企业营业收入、净利润增速分别高于中央企业(-7.8%、-37.7%)10.1、10.3个百分点。以山东港口集团为例,今年上半年在全球港口业务普遍遭受重创的情况下,实现吞吐量、集装箱量、效益三大主要业绩指标逆势“三增长”。
不过,现在就说改革成功尚早,在提高集中度的同时,能否提升经营效益,发挥1+1>2的成效,还需要企业深度融合后才显现。这方面的教训并非没有。2008年启动的济钢、莱钢、日照钢铁合并重组山东钢铁集团,直到2015年才宣告完成,期间重组方案几经周折,山钢集团连续数年亏损。
值得高度注意的是,山东国企效益不高的根本原因不在管理,而在产业属性。山东国企主要集中在煤炭、冶炼、交通等传统产业,受市场周期和行情影响较大。改革的重点不在简单合并了事,而是转变发展观念、变革发展方式的深层次革新。
2010年,山东省的新矿、枣矿、淄矿、肥矿、临矿、龙矿六家国企重组成立山东能源集团,是当时山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省管企业资产重组。随即遭遇去产能寒冬,造成山东能源集团连续多年亏损,旗下的肥矿集团陷入资不抵债,沦为山东省最大“僵尸企业”。
正因为如此,新山东能源集团将如何发展新兴产业,深受业内关注。分析兖矿集团上市公司兖州煤业的报表发现,非煤贸易业务部分占比很大,但利润贡献基本是0,收入及利润状况主要取决于煤炭的业务。新任董事长李希勇对媒体表示,集团确定了6大主业,煤炭、电力、化工三个传统产业将实现转型升级,同时发展高端制造、新能源新材料、现代物流贸易三大新兴产业。
这也是山东国企重组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:一方面保持稳定增长,否则可能被过剩产能、企业高负债所拖垮;另一方面要尽快提升在高附加值产业中的竞争力,否则会被产业周期率所困扰。
生产力真正迸发的活力,要靠企业自身的改革。
山东国企继续做大做强,民营经济怎么办?
连续对省属企业重组整合,将山东国企改革推向高潮。兴奋之余,山东还应该思考发展国民经济的另一大主体——民营企业。中央对此有明确的定论:两个毫不动摇——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毫不动摇,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毫不动摇。
首先是参与国企混改。近期,山东混改动作不断,海信集团混改通过公开挂牌方式增发4150万股,引进战略投资者;双星集团混改引入启迪科技城等战略投资者;6月30日举办的第二届儒商大会上,山东公布了40个国企混改项目。
可惜,参与山东混改的企业大多来自发达地区,山东民企实力整体较弱,高精尖行业的较少,难以提供国企需要的资金、管理等资源,很难参与这波混改潮,也很难分享这波红利。
另一方面是推动民企整合。国企改革由于存在政府力量推进,物理整合障碍较少。民营企业的合并整合难度就非常大,经营理念、利益纠纷都有可能导致改革失败。2017年欲改变山东地炼行业诸侯割据局面,山东推动成立炼化集团,对标国际及沿海七大炼化基地的千万吨级民营炼化一体化项目,如今不但10家“预备队员”未能入股,还遭遇多家股东退出,正面临“分家”的尴尬。
因此,参考国企改革的经验,通过整合重组、参与混改等方式,推动民企短时间内迅速壮大,可望而不可及。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,政府的支持更多是政策、资金、营商环境方面的改善,做到“放水养鱼”。
首先是化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。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,但又是刻不容缓的问题。最近,“菏泽化工三巨头”之一的玉皇化工,在2019年年末债务危机爆发后,被债务人申请破产重整,近300亿资产的化工巨头全面停产,成为又一家被“担保圈”牵连的巨头。像这样陷入担保泥潭的民企还有不少。
其次是化解疫情的影响。相比于国有企业,民营企业受疫情影响更大,复工复产的难度也更大,很多民营企业都没能顺利度过这一关。除了减免房租,政府应该做的事情还能更多,也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,帮助企业生产尽快步入正轨。
更重要的是,要创造出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。资金不足、技术不强,这些问题民企都能想办法克服,但政策的壁垒、待遇的差异、身份的歧视,让很多企业家感到无能为力。目标就是,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,让各种体制的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尾 声
2020时间过半,前有广东、江苏飞奔,后有浙江猛追,山东稳住GDP全国第三的压力倍增。除了招商引资,国资国企改革攻坚蓄势待发,预示着山东正全力激发内生动力。对于民营企业,我们既不能操之过急,也不能丢之不顾,而是投入更多精力来“放水养鱼”,创造出利于民企的环境 ,这样的山东经济才真正强大起来。
文字原创,图片来源于网络